安慰自己的6種情緒

文/吳若女

當我覺得——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我應該這麼做——

1.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
《肯定自己‧欣賞自己》一書的作者克萊基荷芬解釋,會不斷苛責自已,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要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的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她建議,拿枝筆列出你不斷在責罵自己的話語,並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實4步驟 教正確金錢觀
撰文者:王妍文
(攝影者.高國展)
面對富裕環境與多元化的金錢誘惑,過去「儲蓄等於理財」的觀念早已不適用,大多數父母都贊成要提早落實小孩的理財教育,但是該多早開始?又該如何做呢?

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Jean Piaget)將兒童認知能力發展分為:從出生到2歲的「感覺動作期」、2~7歲間屬「思想動作前期」、7~11歲則處於「具體思想運作期」、11~15歲就進入「形式思想運作期」。

瑞士銀行前產品策略暨顧問服務處副總裁及著有《富總裁的投資私房學》等書的財經作家楊偉凱建議,「具體思想運作期」剛好從國小開始,兒童已逐漸掌握邏輯思考方法,例如事物的因果、歸類,加上此時也都具備基本的數學、買賣交易概念,正是切入學習理財的好時機。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台北2日電)日本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研究人員在梅乾(鹹梅、醃製梅子等)中,發現能夠抑制H1N1流感病毒增殖的物質。

據新華網報導,該校發布的新聞公告說,這項研究是在梅子產地和歌山縣南部地區進行。在梅乾中發現可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多元酚,被命名為環氧南燭木樹脂酚。

 

 

 

由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教授宇都宮洋才率領的研究小組,將梅乾的提取物加入感染H1N1流感病毒的細胞中,反覆實驗,最後發現了環氧南燭木樹脂酚。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怡潔/編譯報導

專家警告,半夜吃東西對牙齒壞處很大,容易產生蛀牙。研究人員發現,不管你在半夜吃的東西是甚麼,都會提高掉牙的可能。

丹麥研究指出,半夜口水流量驟減是主因。研究人員在飲食行為期刊中解釋說,口水夠多才能把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帶走。
哥本哈根大學團隊和美國同僚,針對2217名志願者進行研究。其中8%的人,在晚餐時間過後,還會攝取四分之一以上的一日卡路里量;或者每周至少兩次,在半夜起來吃點東西。


研究者持續追蹤研究了六年的時間,得到一個重要發現:盡管把年齡、抽菸習慣和糖分/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等原因納入考量後,他們發現在晚餐過後有吃東西習慣的人,還是比其他人失去了更多牙齒。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師:健康之道在粗茶淡飯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
嘉義縣1日電)您是不是經常覺得自己又虛又累,很想吃一頓、替自己好好「補」一下?中醫師認為,一般民眾認為「補」的食物通常太燥,其實「清心寡欲、粗茶淡飯」才是最好的健康之道。

 大林慈濟醫院今天表示,許多人在忙累之後,通常會有想要吃一頓大餐、好好犒賞一下自己的欲望;但是站在中醫的觀點,常吃大魚大肉,或是吃太燥、太辣、太冰冷等食物,較不利健康。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演講/洪蘭(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整理/林梅英

科學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潛移默化地學習新事物,是為內隱的學習。因此,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身教。親子共讀,有助於幫助孩子培養出背景知識,作為正確判斷事物的依據;而保持家庭溝通管道的暢通,則有助於減少悲劇的發生。

*大腦科學認知學習的功能

洪蘭教授對腦科學特別有研究,透過科學的實證研究,從大腦神經認知科學來解析孩子的學習行為,推論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洪蘭認為,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善大腦。從大腦示意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每個區塊負責不同的功能,而當某一種功能不再使用之後,就會被其他的部分分割、占據。

一個喪失一隻手指的人,負責指令該指頭的大腦區域就會被其他手指瓜分。而適當的訓練,則有可能讓大腦指令重新復活。為了幫助中風的母親,洪蘭翻譯了《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這本書,藉由書中的方法,努力地、持續不斷地復建,母親完全擺脫了半身中風的症狀。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紀元4月19日訊】(謝如慧編譯報導)
大多數的父母都經歷過孩子的叛逆期,越不希望他們做什麼,他們越是要做什麼。其實孩子並不總是叛逆,他們只不過想要擁有一些他們可以自己作主的私人領域。 專家表示,孩子們非常重視他們的穿著、交友和閑暇活動。如果父母能給予適度自主,對於培養其身份認同感,保持健康心態十分重要。

據每日科學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和加拿大Brock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60名4-7歲的兒童,通過「角色扮演」的類比方式,聯合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讓一部份兒童扮演「父母」,一部份兒童扮演「孩子」,要求「父母」制止「孩子」參與他們想要參加的活動,並讓所有兒童預測「孩子」在這種情形下的行為和感受。在某些情況下,「父母」制定的規則侵犯了「孩子」的私人領地(比如,不允許孩子和某個朋友交往,不允許孩子參加某項活動,或者不允許孩子穿某件衣服等),而在另一些情形下,「父母」只是在道德領域內設定規則(比如,不允許打人或者盜竊等)。

在所有4到7歲的孩子中,年齡越大的兒童,預測「孩子」會遵守道德規則並對此感到快樂的比例顯著上升,這表明,在這一年齡段,孩子對叛逆的法律界限意識越來越強。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父母」的規則侵犯了「孩子」的私人領域時,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預測「孩子」會經常違背父母的規則,並以此為樂。特別是當「父母」禁止「孩子」參加對他們的身份認同感至關重要的活動時,這種叛逆的快樂尤其強烈。 這一點證明了為何父母愈反對,孩子愈叛逆的原因。

已有研究指出,儘管不同的文化背景對私人領域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允許個人擁有自主選擇和隱私卻沒有文化差異。 如同研究的結果顯示,孩子在面對一些決定和喜好時,他們知道哪些是他們想擁有的私人領域。一旦他們認定想要擁有的隱私,而父母不同意,就可能走向違背父母的叛逆一途了。

這項研究提醒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除了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以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他們可以自己說了算的。面對孩子的叛逆,與其一直反對,不如尊重他們想要擁有的隱私,給予適當的輔導,幫助他們有正確的道德判斷,如此,孩子就不會繼續違背父母,也許還會跟父母分享他們的隱私呢!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早和嬰兒說話對大腦有益

  【24drs.com】March 26, 2010 -- 在嬰兒開始講話之前,對他們說話是有特別意義的。
  
  最新研究指出,在嬰兒3個月大的時候跟他說話,可以影響他們的認知發展,對大腦學習如何分類有幫助。
 
提早和嬰兒說話對大腦有益研究人員發現,有學習關聯字的嬰兒,對於簡單的分類工作,表現得比那些聽影像聲音的嬰兒好。
  
  西北大學心理系副教授Susan Hespos在新聞稿中表示,這些結果提供了說話與物體分類有關的最早期證據。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伸展運動八式 
HA Dietetic Information Centre
運動作用:
1. 鬆弛緊張的肌肉
2. 改善關節的活動幅度
3. 減少患上痛症及工作受傷的機會
 
注意事項:
1. 保持呼吸暢順,不宜閉氣
2. 伸展動作要緩慢,不宜過急
3. 伸展時不要振動拉扯,否則增加扯傷機會
4. 伸展的部位一定會有拉緊感覺,但不會有明顯痛楚
6. 工作前及工作後做伸展運動,效果更佳
7. 如有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詢問
 


1. 頭側左右
1. 眼望前方
2. 頭緩緩側向左方
3. 耳朵盡量貼近肩膊
4. 左手稍稍向左加力至右頸有拉緊感覺
5. 轉方向重覆動作
2. 手臂伸展
1. 提高左手,手肘屈曲
2. 左手盡量貼近後頸
3. 右手稍稍向右加力,至左手臂有拉緊感覺
4. 換手重覆動作
3. 按背後仰
1. 雙腳分開至肩闊位置
2. 雙手承托腰背
3. 上身緩緩向後仰,至前腹有拉緊感覺
4. 注意避免過度仰後,引至跌倒

 
4. 左右側腰
1. 雙腳分開至肩闊位置
2. 眼望前方
3. 左手托腰,提高右手
4. 身體緩緩向左側身,至右腰有拉緊感覺
5. 轉方向重覆動作

 
5. 左右轉腰
1. 雙腳分開至肩闊位置
2. 雙手向前伸直
3. 上身緩緩向左轉至腰背有拉緊感覺
4. 轉方向重覆動作
6. 大腿前伸展
1. 左手握欄杆 / 椅背
2. 上身保持伸直
3. 左腳向後提高
4. 右手再把左腳向後提高,至左大腿前有拉緊感覺
5. 換腳重覆動作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培養心靈的自癒能力,是有方法的,從一開始了解生命本無常,平靜面對,到接受自己的感覺、進而正向肯定自己的努力,發現原來無常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1.了解生命本無常 美國亞利桑納整合醫學中心計畫負責人威爾醫師解釋說,生病時,平靜下來不掙扎,並不代表放棄找尋希望,而是為了超越疾病,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狀況,包括無常。

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吳熙琄,在美國唸愛荷華大學時,經歷911攻擊事件 ,有人在生命最後一刻,被埋在雙子星大廈時,打電話留言給妻子,「我非常愛妳,我要妳幸福,祝福你和孩子好好過日子,」並不像其他人留下恐懼或憤怒留言。吳熙琄說,「我們要培養一種生命的視野,瞭解生命本無常,才能體會生命的珍貴。」

     2.感受自己的感覺  當面臨重大疾病,首先要處理的是情緒,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無論是恐懼、悲傷、憤怒。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幫助你和自己在一起。

「去感受自己的感覺,害怕就害怕,累就是累,不去壓制它,」吳熙琄說。

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專家斯匹格(Spiegel)將乳癌轉移的病人分成兩組,一組只接受標準的乳癌治療,另一組還加入每週一次的支持團體。「我想知道,我是否能活著看我兒子高中畢業,或看到我女兒結婚,」一位乳癌病人在團體裡抒發自己的恐懼。研究進行後發現,主動分享感受的團體成員比對照組多活了一倍的時間。

107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