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惟華
在家裡養狗或貓會增進兒童的健康!芬蘭國家健康福利研究所最近在《小兒科學》期刊發表第一篇養寵物對兒童健康的前瞻性研究,從懷孕開始,追蹤397名芬蘭兒童,發現在家接觸狗和貓的嬰兒比較健康,同時也比較少發生咳嗽、中耳炎、鼻炎,以及需要較短的抗生素療程。
研究指出,每天多與狗或貓接觸,能明顯減少嬰兒罹患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雖然養貓對嬰兒健康的保護比養狗弱些,養貓對於嬰兒的呼吸道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
文/陳惟華
在家裡養狗或貓會增進兒童的健康!芬蘭國家健康福利研究所最近在《小兒科學》期刊發表第一篇養寵物對兒童健康的前瞻性研究,從懷孕開始,追蹤397名芬蘭兒童,發現在家接觸狗和貓的嬰兒比較健康,同時也比較少發生咳嗽、中耳炎、鼻炎,以及需要較短的抗生素療程。
研究指出,每天多與狗或貓接觸,能明顯減少嬰兒罹患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雖然養貓對嬰兒健康的保護比養狗弱些,養貓對於嬰兒的呼吸道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
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大多來自食物。食物的主要功能有三類:供應熱能、建造或修補身體組織以及調節生理作用。食物中的化合物只要具備上述任何一項功能的,就稱為「營養素」。 營養素依照化學構造和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可分為六大類:蛋白質、醣類 (又稱為碳水化合物) 、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水。
早餐是一天開始的活力來源,所以吃什麼很重要。你的早餐讓你活力十足,還是愈吃愈昏沉?《康健》歸納現代人常吃的六大類早餐,請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吃才是最佳選擇。
經濟學人 0 期
|
|
早餐是一天開始的活力來源,所以吃什麼很重要。你的早餐讓你活力十足,還是愈吃愈昏沉?《康健》歸納現代人常吃的六大類早餐,請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吃才是最佳選擇。 |
|
麵包牛奶族 |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孕婦最好少打手機!美國耶魯大學進行動物實驗發現,孕婦如果常接觸手機輻射線,可能影響孩子腦部發育,小孩出生後,容易出現過動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自然出版社所出版的「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資深作者生殖內分泌學、婦產科教授休泰勒表示,這是第一份實驗證據證明胎兒一旦接觸手機射頻輻射,長大後可能出現行為障礙。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7日電)要活就要動,想減肥也不能只靠節食,運動才能有效減去體脂肪。醫師建議,運動減重關鍵在持續,維持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激烈運動有效。
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表示,過去醫學界主張「三三三運動」,即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130下。要達到如此運動強度,必須採慢跑、游泳等劇烈運動,往往讓都市人望之卻步。
目前醫學界已改為推廣「五三一運動」,強調持續的運動模式,每週累積運動150分鐘、平均一天30分鐘,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以上,就能達到維持健康的效果。
劉燦宏建議,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低強度運動」開始,例如健走和慢跑。以55公斤的人來說,健走(時速4公里)1小時可燃燒約170大卡,雖不如慢跑(時速8.7公里)可燃燒470大卡,但都市人可能跑個15分鐘就氣喘如牛、跑不下去,隔天肌肉酸痛不已,反而效果不佳。
劉燦宏幫尋求減重諮詢的民眾,計畫低強度的運動模式,例如每天到公園健走30分鐘,不容易酸痛,且不需同伴、不需特別器材、隨時可做,容易持之以恆,自然而然就能養成習慣,達到運動減重的效果。
研究人員斯摩伍德表示,「當一項工作做起來並不是很困難時,腦部工作記憶容量較高的人,除了想正在做的事之外,還可以去想其他事情;這次研究結果也指出,每天在搭公車或是沐浴時,人們會去規劃事情,都有可能與工作記憶容量有關。」
最近有一項英國研究發現,媽媽哺乳時間會影響到嬰兒腦部發展,研究結果顯示,嬰兒肚子餓了,媽媽就會哺乳的小Baby,比定時喝奶的小孩還要來的聰明;對此國內有醫師也支持這項研究,醫師分析,因為小朋友情緒會影響大腦發展,餓了就能喝奶的嬰兒,相對之下,心情比較穩定。
可愛的小Baby抱在懷裡,媽媽哺乳是親子特別親近的時刻,英國有研究發現,餵母乳的時間點影響到寶寶智商。民眾:「老一輩的人說小孩有吃就會長,所以好像餓了就給他吃,會長的比較好,想讓小孩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何時餵奶,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習慣,英國學者研究1萬多名小孩,以他們4週大時哺乳方式做研究,發現餓了媽媽馬上哺乳的小孩,比定時哺乳的孩子還要聰明,國內部份醫師也贊成這種哺乳方式。台大婦產科醫師徐明洸:「寶寶在飢餓的狀態,有需求的時候能馬上得到解決,可以減少他的焦慮,對小朋友來講,在發育過程中還算滿重要的事情。」
研究發現,肚子餓了馬上得到母親安慰的寶寶,能產生喜悅的感覺,嬰兒情緒好、有助大腦發展,不過這項研究可能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媽媽們哺乳時間和次數,還是得依照寶寶身體狀況,請教專業醫師,比較適當。
實驗中,受試者被交付一個簡單的工作,「當螢幕出現文字時按按鈕」。每隔一段時間,研究團隊也會詢問受試者是否有在想別的事,並不時問他們一些數學問題。結果發現,覺得自己常胡思亂想的受試者在工作記憶上表現較佳,能夠同時兼顧按按鈕及回答問題。
研究人員史摩伍(Jonathan Smallwood)解釋說,「在進行簡單任務時,還能夠花時間想其他事情的人,顯然在腦力分配上比其他人來得優秀。」
小二女童E罩杯 性早熟不要再補過頭
更新日期:2010/08/25 10:42
【台北訊】一名國小二年級的女童,已經出現第二性徵,乳房發育驚人,竟然已經有E罩杯,如果按照這樣的發育進度,大概第二年就會開始月經來潮,值得注意的是,小女生的體重也已經達到40多公斤,在同年齡孩子中屬於過重;還有一名9歲女童,陰毛已經長出來了,估計也是性早熟一族,雖然女童的父母身高都非常高,但是如果依照此發育進度,她未來身高距離原本應有的身高,至少會相差10公分以上,無法達到預期。
一般性早熟指的是女孩在8歲以前即出現第二性徵,包括乳房發育,長出陰毛、開始陰部有分泌物,以及10歲以前月經就報到等特徵。中醫師聶美華表示,前述性早熟的案例,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主要是現代人營養過剩,而且飲食不均衡,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的高油高熱量食物,加上沒有維持固定運動與良好的生活作息,就會導致提早性早熟。
許多家長平時工作繁忙,疏於照顧孩子的飲食,三餐幾乎都是外食,自然容易接觸到高油高脂肪的食物,但是蔬菜水果卻嚴重攝取不足,當發現孩子的體重逐漸增加,身高卻遲遲沒有動靜,並且開始出現第二性徵時,才非常緊張的帶著孩子求醫,以為靠藥物幫忙,就能完全解決問題,重點是儘管醫師已經提醒最好減少外食,但是有的家長卻一邊讓孩子吃藥,同時卻仍然帶著孩子在外覓食,其實這樣不會有改善效果。
更新日期:2010/06/07 00:0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癌症的發生僅有1%與遺傳有關,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黃翠華表示,大部分仍與環境、生活作息有關,保持愉快心情才能有效預防。
根據調查,45歲以上的人其BMI平均都超過24,顯然有過重的問題。而肥胖者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等機會。
黃秘書長表示,應盡量多吃各種顏色的新鮮蔬果,研究指出,攝取多樣且多顏色的蔬果除了對身體好,也有防癌的效果。另,像是植化素〈植物化學營養素〉非維生素、礦物質,是胡蘿蔔素、茄紅素、花青素等的統稱,但確為人體所需。
蔬果的攝取上,最好能原汁原味,才能從中攝取到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脂肪酸、抗氧化劑、植化素等;太過精緻反而會失去原有的營養成分。
(路透紐約5日電)芬蘭小型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曬不到太陽,那麼每日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有助冬季預防感冒。
研究人員對維生素能否在容易著涼、感冒和罹患其它呼吸道疾病者身上發揮作用很感興趣,冬季因較少接觸到陽光,這些疾病更易流行。
當皮膚暴曬陽光下時,人體會自然合成維生素D。
芬蘭坦培里大學(University of Tampere)研究員拉克西博士(. Ilkka Laaksi)說,過去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過低,感染呼吸道疾病機率會較含量高者高出很多。
他說,除證據外,最近實驗研究顯示,維生素D在人體免疫系統對抗呼吸道病原體方面能發揮作用。
他告訴「路透健康」(Reuters Health):「但如今仍缺乏維生素D補充劑對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臨床研究。」(翻譯)
美國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到了青春期同伴不少,並不孤單。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唐娜說,家裡沒有兄弟姊妹,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有些孤僻,不愛說話。但是上了中學,他們的朋友就多了。
所以,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跟一般孩子一樣,用不著擔心。
稍早的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在家沒伴,所以會交一堆朋友,補償一下。
唐娜說,孩子學習社交的地方不只在家裡。他們在學校或是校外都可以學。獨生子女多半會利用機會跟同儕打交道,所以不會缺朋友。
不過,依照他的研究,獨生子女朋友的數目跟一般孩子差不多,並沒有拼命交朋友的現象。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2010-10-25 20:54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的一生平均感冒2百次,每次平均持續9天,換算人一輩子感冒症狀持續時間大約為5年。
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報導指出,英國著名科普作家珍妮弗在對一些頂尖專家訪問之後,歸納出一些有關感冒的發現。
例如,接吻不會傳染感冒。因為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研究發現,導致普通感冒的病毒,幾乎不會透過口腔進入人體。唾液傳播病毒的機率是其他途徑的8千分之一。
再如,維他命C不能治療感冒。臨床試驗發現,維他命C沒有治療感冒的功效。不過,每天適度補充維他命C,可以使患感冒的風險降低一半。
呂志宏表示,以中醫觀點而言,幾千年前「神農嚐百草,日中72毒,飲茶而解」,因此茶是非常好的保健飲品。而茶葉抗輻射的有效成分,有茶多酚類化合物、脂多糖、維生素C、維生素E及部分氨基酸。
呂志宏指出,茶多酚是茶葉具有抗輻射作用的主體物質,可吸收90%的放射性同位素,並且是在其到達骨髓之前就被排除體外,有助於有機體大量吸收維生素C,減低甲狀腺機能的亢進,改善造血功能,增強微血管壁的韌性,這些作用對防治放射性損傷都是很重要的。
蘋果日報╱張雅淳報導,高世安攝影╱2010年11月02日
正值季節交替,容易過敏、感冒,同時也擔任藥妝店商品經理的中醫師蕭亦伶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因此大多選購市售保健品補身,但假如挑錯保健品,反而傷身。由於秋天多乾燥之氣,蕭亦伶中醫師建議此時不宜大補,否則容易上火,會導致便秘、口破,應該要挑選滋陰涼補的商品,例如人參萃取液,秋天易因乾燥、過敏而久咳不止,可選擇含有冬蟲夏草成分的枇杷膏。以下挑選的保健品,所有體質皆適用,應按照標示上的使用方法服用。
這樣做
人參萃取液 可補氣
蕭亦伶中醫師表示,秋燥容易耗氣,因此補氣格外重要,這類高麗參萃取液除了可補氣,同時也能滋養肝腎。另外,還含有維生素B群、牛磺,具有提神功效。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0.11.01
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台北縣中醫師公會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西醫認為,喝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叢生態,把壞菌加以排除,對腸黏膜菌群紊亂的人有效,正常人也有同樣的效果,然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胃虛弱」的人容易造成體內腸黏膜脆弱,以致於好菌無法生存,但益生菌不是萬靈丹,有病還是要找醫生。
翁醫師指出,西醫認為,過敏症狀跟腸胃不良有關,而少數益生菌經證實確有改善的效果,這跟傳統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會造成過敏反應是一樣的道理,若是腸胃不好,中醫的平胃散、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處方,也有助於改善腸胃道的菌叢生態。
翁瑞文醫師進一步指出,補充益生菌或是促進腸胃健康有很多的方法,像是生地黃、熟地黃有助益生菌生長,黃耆有促進代謝的作用,改善腸道內的菌叢生態,或是使用穴位按摩,用手指按揉足三里、合谷、血海、陰陵泉、內庭等穴位,同樣都有助於腸胃健康。
足三里穴屬胃經,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合谷穴屬大腸經,位在拇指、食指合攏後肌肉的隆起處;血海穴位於大腿的內側,從膝蓋骨內側上角,也就是在上面約三指幅寬度的地方;陰陵泉穴屬脾經,位在腳脛骨內側膝眼下緣凹陷的地方;內庭穴屬胃經,位在腳背第二趾、中趾縫上的凹陷處。
台灣俗語「呷雞腳、撕破冊」,以前人忌小孩啃雞爪,以免撕破書籍紙簿,不只如此,啃雞爪時還得兩隻都啃,以免跟啃另一隻雞爪的人打架。
現在,依循此禁忌的人愈來愈少,許多人愛啃雞爪解饞,滿足口腹之慾,管它會不會「撕破冊」;也有人嫌它「皮包骨」,啃起來麻煩,又吃不到什麼肉。
雞爪不只能入菜、當零嘴,它的膠質豐富,中醫雖沒以雞爪入藥,卻視之為潤燥食材,只要沒高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煲成湯在乾燥秋天食用,可防秋燥。
吃多了 肥肉照上身
台灣新生報【台北訊】2010.11.04
小寶寶上吐下瀉、脫水瘦一圈,家長最心疼,該給孩子吃什麼才好?醫師表示,可選擇米湯稀飯、白吐司,還有愈生愈好的蘋果和香蕉,再慎選益生菌,可幫助縮短病程。
中華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宏昌昨天說,病毒性腸胃炎的特徵是發病後有吃才會拉,但不吃又不行。此時,母乳寶寶可以繼續哺餵,如果寶寶瀉得厲害,母乳可稀釋一半,再視情況慢慢增加濃度,喝配方奶的小朋友則要換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開始吃副食品的6個月以上寶寶鬧腸胃炎時,李宏昌推薦餵食米湯,就是稀飯的上層湯汁,吃得不錯,再吃些稀飯,不要吃米精,因為米精的蛋白質成分會加重腹瀉;沒有米湯稀飯時,改吃白吐司也可,不要吃含有乳糖和蛋白質的牛奶吐司。
另外,香蕉和蘋果有雙向調節腸胃的功能,李宏昌說,用在止瀉時,要挑選愈生愈好的香蕉和蘋果;如果用在通便,則以軟熟為佳。另外,大孩子和成人在病毒性腸胃炎時,可以喝些茶,不限種類。李宏昌說,茶可收歛水分,減少水瀉次數。
有的家長會問,能不能給孩子吃益菌產品?李宏昌認為,在寶寶開始上吐下瀉時,補充益生菌可以縮短病程;不過,益生菌產品種類繁多,業者宣稱五花八門的保健功效,衛生署近期將邀集業者討論後,訂出益生菌保健食品規範,讓消費者有參考依據。
自由時報/柯俊銘‧文/2010.11.04
隨著歲數增長,許多人會抱怨記憶力大不如前,做事總是忘東忘西。雖然老化確實會讓腦力每況愈下,但近來兩份國外的報告證實,只要平時勤走路,就能健腦防失智。
第份報告發表在今年8月的「老化神經科學探索」期刊上,研究主持人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Art Kramer博士,針對65位年紀介於59至80歲的志願者進行追蹤調查。
這些志願者過去都是所謂的「麵龜族」,也就是只愛坐著不動。參加該研究計畫後,被隨機分配至健走組、伸展運動組與肌力訓練組,時間則長達1年。
剛開始,他們被安排去做腦部的核磁共振掃描,並接受一系列的神經心理測驗,後續則每半年再做一次。另外,研究人員也找來32位年紀介於18至35歲的成人,同樣提供腦部的造影掃描,將發現的大腦活動狀況作為參考用。
結果顯示,健走組的腦部重要迴路的連結不僅有明顯改善,且狀態居然進步到和年輕人相似,計畫、排序、策略形成等認知相關作業的成績也比較好。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0.11.04
子宮肌瘤常見於在生育期的婦女。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子宮肌瘤在生育期的婦女是相當常見的。大部分的肌瘤大小都僅有幾公分,多在檢查後才容易發現。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婦女有子宮肌瘤問題,絕大多數不會感到有不適的症狀,但仍有部分的婦女會出現經血量過多、痛經的狀況,或出現下腹的壓迫感,進而產生腹痛及頻尿的狀況,若是經血量過多者,甚至可能產生貧血、頭暈的不適。
通常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是良性腫瘤,許多人終其一生也許都沒發現其實自己有子宮肌瘤;大部分的肌瘤大小都僅有幾公分,少數人則可能會大到十幾公分,但鄰床不見的會出現不適的症狀,月經的周期也可能正常,以至於有些人是摸到小腹有硬塊時才去檢查,才會發現子宮內有肌瘤的狀況。
李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在中醫屬於「癥瘕」範疇。古籍中提到:「癥瘕病者,皆由於久寒積冷,飲食不消所致也,復為寒冷所乘,故結成此病也。」在論及癥的成因也指出「瘀血留滯作癥,惟婦人有之,或因經期、產後、內傷生冷、感受風寒、恚怒傷肝、憂思傷脾;總因血動之時,餘血未淨而有所逆則留滯日積漸以成癥。」
可見外在的飲食生冷或受寒,以及內在的情緒壓力、憂思鬱結都可能是形成子宮肌瘤的原因,雖然現代研究發現子宮肌瘤的原因可能和雌激素相關,但卻無法確實肯定。